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作者:胡群 2022-11-25 08:40
黄益平强调,金融模式要支持创新,有三个方面工作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二是加快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向更加有利于支持创新转型;三是利用数字技术帮助降低创新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胡群/文 2022年11月25日,经济观察报、经观传媒举办的“宏观经济论坛暨领航年会”在线直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在宏观经济论坛上做主旨发言。黄益平指出,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创新决定将来增长能不能可持续,尤其是到2035年能不能达到中等发达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素,就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意味着金融模式要转变。
黄益平强调,金融模式要支持创新,有三个方面工作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二是加快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向更加有利于支持创新转型;三是利用数字技术帮助降低创新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我国金融体系的四个典型特征
“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走到现在被称之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看过去40多年,年均gdp增长超过了9%,而且总体的金融体系是稳定且有效的。”黄益平称,虽然这个过程当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金融风险,但金融体系基本稳定,没有发生过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中国现在的金融体系于1978年重建。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当时仅一家金融机构即中国人民银行,且身兼三职,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还是监管部门,其资产规模占全国金融资产的9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行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银行业数量与规模也持续扩张。我国从一家金融机构出发,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随着我国金融体系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我国金融体系呈现出四方面的突出特征:规模大、管制多、监管弱以及银行主导。
第一特征是规模大。原来只有一家金融机构,金融资产规模也很小。由于计划经济时代资金调配主要通过中央计划完成,经济运转对金融中介的需求很小。随着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已经非常庞大,金融机构数量很多,光是银行机构就有四千多家,并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全世界都排名前列。我国资本市场即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但体量也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因此无论从资产规模还是机构数量来看,我国的金融体系规模都已经非常庞大。
第二个特征是管制多。以金融抑制指数来衡量政府对金融体系运行的干预程度,金融抑制指数为0,表示该国是完全市场化;金融抑制指数为1,表示该国金融体系基本由政府决定。2018年对全球130个国家进行衡量,中国的金融抑制指数排名第14位。说明即使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程度在全球范围内仍然相对较高。
“不是说政府就想干预,最初双轨制渐进式的改革,是既要放开民企,引进外资,同时要让国有企业持续运行,为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就业稳定,是稳定转型和过度很重要的部分。我的理解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支持双轨制改革顺利的推进。”黄益平认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干预较多有一定的历史逻辑。
第三个特症是监管体系相对比较弱。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金融监管框架,包括一委一行两会一局(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再加上地方金融监管局,但在识别和化解风险方面,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过去40多年我国金融体系始终比较稳定,关键在于两大法宝:一是中国经济持续地高增长;二是政府兜底。但问题在于,我国经济增速正在不断放缓,政府兜底也无法长期持续。因此,监管框架在识别风险、化解风险方面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空间。
第四个特征是银行主导。国际上主要有资本市场主导和商业银行主导的两类金融体系。美国、英国是资本市场主导,德国、日本是银行主导,中国金融体系也是以银行为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达407.42万化元。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67.68万化元,占据绝对主导。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22年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中国四家大型银行已连续五年包揽前四位,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已经连续10年蝉联榜首。
传统金融体系面临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迈入新发展阶段,过去的金融体系已经不太适应新经济的增长模式,是时候做出改变。
“客观的评价过去40年,尤其是从1978年走向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路上,这套金融体系实际效果是不错的。”黄益平认为,近十年来,我国的金融体系出现一些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在减弱;二是在部分领域发生了风险。这将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需要改进的地方。
为什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在减弱?以边际资本产出率为例,即每生产一个新的单位gdp,需要多少新的单位资本投入。2007年全球危机以前,中国的边际资本产出率为3.5,到现在基本上已经翻一番,也就是生产一个单位的gdp,所需要的资本投入数量已经翻了一倍。
为什么中国金融体系在改革开放前30多年行之有效,近年却出现多种问题?
“金融效率为什么会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黄益平表示,在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适度的政策干预可能是利大于弊,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弊端可能变得越来越大,到今天可能已经是变成弊大于利。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时我国人均gdp大约只有200美元,属于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这一时期我国生产成本很低,可以实现粗放式、要素投入型的增长。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年均gdp增长达到9.8%。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之所以出现问题,就在于过去的金融模式无法适应新的增长模式,
202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距离世界银行确定的高收入国家门槛(2022年7月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为人均gni达到1.32万美元)只有一步之遥。人民生活更富裕,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但生产成本也随之上涨,这意味着我国已经丧失了过去的低成本优势,所以必须要转变增长模式,从要素密集型增长逐渐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
“金融在支持创新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果金融不能支持创新,创新很难持续,创新没法持续,我们的增长将来就很难长期的持续下去。”黄益平表示,经济增长模式转变,金融模式也要转变,这对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
金融要为创新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只有通过创新来升级换代,提高效率,我国才能保持住竞争力,否则经济增长将很难持续。金融如何为创新服务?
黄益平认为,第一个创新方向是提高直接融资在金融体系中的比重。与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相比,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往往可以更好地支持创新活动。原因有很多,包括直接融资可以更好地识别创新项目、更容易与创业企业共担风险和收益等。如果通过银行贷款则需要还本付息,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现金流压力。因此资本市场在服务创新方面更具优势。
第二个创新方向是商业银行的创新。我国以银行为主导金融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但银行的业务模式需要创新,以便更好支持创新活动。
“银行仍然会是中国金融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被资本市场替代掉。”黄益平认为,对中国来说,资本市场要发展,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还是要依靠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特别是银行来支持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在近年银行业务实践中已经出现一些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投贷联动,科技支行等,核心在于银行要有能力识别不确定性,进而找到好的机会,同时有能力跟企业一起共担风险,共享成果。
第三个创新方向是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数字金融可以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和创新活动,这是未来银行要努力的方向。大科技信贷是目前比较受关注的领域,可以帮助金融业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因为它可以用数字技术克服获客难和风控难的问题。
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