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还轩词》的油印、手抄之终结-亚博im电竞

胡洪侠|《还轩词》的油印、手抄之终结

作者:胡洪侠夜书房 2022-11-27 15:00

50

连日来我在这里写吴万平和丁宁及其《还轩词》的因缘,评论区里好几位朋友都表示第一次听闻“丁宁”其人,想要去找书来读;其中一位甚至已经花一百多人民币在网上买了一本。有这样的“推广”成绩,相信老吴也会高兴的。

今天下午在豆瓣浏览,忽然看到名为“天心月圆”的网友10 年前 (2012-09-08 )曾留言说:“胡洪侠《书情书色》经常提到黄裳和董桥,然后又提到丁宁此词集(《还轩词》),是以留意,日后须寻访一番。”如今也不知ta如愿否,但天地间毕竟多了一位关注丁宁的人,这也是老吴乐意看到的。

丁宁与《还轩词》,几乎是覆盖吴万平整个工作生涯的课题。对,不是话题,是课题。从1982年他知难而上注释丁宁词,以谋求《还轩词》尽早出版,到2012年他在网上写《重读〈还轩词〉答疑》,回应新版《还轩词》编者的“无理指责”,他心系“丁宁课题”,斟之酌之,争之辩之,前后整整三十年。

最懂他心思、苦思与情思的,还是他的老同学。刘翠、裴善明于2020年合作发表了一篇题为《〈还轩词〉的首次出版与丁宁词研究》的论文(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4卷第3期),对吴万平整理出版《还轩词》的成绩和对丁宁词研究的贡献给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考虑到老吴已于2018年病逝,这篇论文既是“悼念与致敬”之作,又堪称“正名与求实”之举。

老吴的这两位同班同学在论文中说:

《还轩词》的正式出版,吴万平先生起了主导作用。没有他对丁词的极度认可与喜爱,没有他的执着和抗压的毅力,没有他初生牛物读不怕虎的劲头,没有他与卓孟飞先生的通力合作,没有黄勤堂社长的慧眼识珠,《还轩词》很难在 1985年正式出版。后来的事实表明,他力争出版《还轩词》可谓识见深远;他以自己的辛苦付出让公众实现了拥有丁词的愿望。……鉴于古人有言“前修未密,后出转精”,85 版于丁词的正式出版与广为传播确有开创之功,虽有瑕疵,也应公允相待;12版沿用前人成果,则应注明出处,这样既可避“抑人扬己”之嫌,也是对著作权法的起码尊重。迄今 85 版《还轩词》正式出版已 35 年,今天我们旧话重提,意在回顾其首次正式出版的艰辛,肯定其历史价值,同时也借此梳理《还轩词》的研究进展,并深深期待未来学界对《还轩词》给予更多的关注,使其研究能更加深入发展。

51

1982年吴万平在安徽省图书馆的“故纸堆里”发现的那本《还轩词》,是1981年由丁宁的古籍部同事搜集编印的线装油印本。2009年吴万平替我找到的,也正是这个版本。此刻我多么希望这本《还轩词》就在手边啊!可是没有。它依然深藏夜书房一个我都不知道的地方,等待合适的机会突然出现在我面前。

在迄今已经出版的所有《还轩词》版本中,1981年油印版可谓“劳苦功高”,这不仅是因为其搜存拾遗,较为完备,还因为其直接引爆了吴万平促其出版、让其流传的热情,最终让丁宁词首次插上铅印的翅膀,飞入寻常“词客”家。

据1985版《还轩词》后记,吴万平注释丁宁词时,知道此前已有三种油印本行世。如今我们心中有数:这大体不差,但并不十分准确。多亏刘裴二位的梳理,我们今天对《还轩词》的版本,可以比吴万平当年知道得更完备。85版之前的《还轩词》版本沿革如下:

1957年,应老友周子美教授之请,丁宁先生将自己1927年至1952年的词作略加甄选,按年代编为三卷:昙影集(1927-1933)、丁宁集(1934-1938)和怀枫集(1939-1952),题为《还轩词存》,交由周教授缮校并出资油印。

1978年,周子美教授建议重印《还轩词存》,丁宁先生“复于底稿中择一二可留者,按序补录于三卷之内。已丑入皖以后所作为一厂集一卷”,全书四卷,共两百阙,易名《还轩词》,交由比邻好学青年卓孟飞先生编缮校印完成。【此版本的印刷时间另有”1980“年之说】

1981 年,丁宁先生去世后,安徽省图书馆应其生前好友和广大诗词爱好者之请,收集先生集外诗词,作为拾遗一卷,附在原《还轩词存》四卷之后,仍名《还轩词》,由张恺帆题签,再次油印。

1981年1月,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铅印本:此本未经仔细校勘,错字与标点之误触目皆是,前后序、跋不加标点,体例不统一。

油印之外,还有手抄本多种:

1966年,施蛰存教授偶然获知丁宁先生及《还轩词存》,向周子美教授索要其油印本而不得,最终从杭州友人处借得一本,爱不释手,用蝇头小楷手抄一本,此即著名的《北山楼抄本》。

1992年,张中行先生从谷林先生处借得一册手抄本,复手自抄录。由此我们知道,不仅张中行先生有一册手抄本,谷林先生另有一册。

1992年2月12日,谷林先生以手抄《还轩词》一册赠扬之水”,此可称“扬之水藏本”。只是不知此册和行翁据以手抄的谷林抄本是否为同一本。

画家汪友农先生在回忆文章里曾经说:“《还轩词》一直在同好中传阅,家父手抄了一本,时常在家吟诵”“(我)也转抄了一本放在枕边,有空就拜读”。由此可知这父子各有一手抄本。

手抄本不管如何传阅,其传播范围毕竟极其有限。即使油印本,因油印技术与材料所限,成书数量少则数十,多则数百,对多数读者而言,仍是难得一见之物。又因印量稀少,偶然得之者往往秘而不宣,有缘拜读者更少了许多。痴迷丁词如周子美教授,虽然深知《还轩词存》为杰作,但自己毕竟资金有限,当年仅仅油印50份。

油印也罢,手抄也罢,这样的《还轩词》,风雅有之,珍秘亦有之,但就是传播不广,普通读者看不见,读不到。

是吴万平终结了这一“孤芳难赏”阶段,将丁宁词推到了成千上万的普通读者面前。

【未完待续】

胡洪侠/文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 "));
网站地图